1月14日,记者从新余市渝水生态环境局获悉,2024年,渝水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6.2%,PM2.5浓度29.1微克/立方米、同比下降10.1%,连续第五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,5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%。
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离不开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的不断提升。“2024年以来,我们加大生态环境科技驱动体系建设,实现‘天、地、水’立体化监管,助推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实现大跃升。”新余市渝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执法大队大队长陈海兵介绍称,该局建成全省首个县级生态环境智能无人机场,并形成5个无人机场巡查监管网络。
嗡!在新余市渝水生态环境局办公楼顶部的一架无人机,在执法人员的操作下起飞开启一天的定航自动巡查。执法人员紧盯回传的画面,查找着不法行为,他告诉记者:“无人机搭载气体检测分析仪器等设备,实现对工业企业排放、矿山开采、秸秆焚烧、森林防火、河库水域等全面即时监管,突破了人力监管在空间、时间上的局限性,极大地提高了响应速度。”
不仅是无人机,在水质巡查及监测方面,渝水生态环境局还配备无人监测船,实时反馈水面环境,并在线监测氨氮、溶解氧等水质数据,实现精准溯源,弥补了人工坐船采样、排查存在实效差、效率低、危险高的短板,极大地提升了监测工作的效率,是水质监测的“水中之耳”。
同时,还购置了包括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仪(ICP-MS)、气相色谱仪质谱仪(GC-MS)等一系列尖端的监测设备,可对污染源进行高精度的定量分析,大幅提升了监测精度和效率。
新余市渝水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石献仁表示,下一步,渝水生态环境局将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,努力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化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,为全面打造“美丽江西”建设渝水样板贡献更加坚实的力量。